假期“机不离手”: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使用手机?
在暑期的心理治疗中,当我问青少年来访者“这一周是怎么过的”时,大多数回答是:“也没干什么。”但当同样的问题问到家长,家长的回答通常是:“天天抱着手机,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当前,手机已成为每个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好像片刻放下手机都会有“抓心挠肝”的缺失感。但过度使用手机,确实给孩子带来很多问题。比如沉迷虚拟世界,现实互动大幅减少;作息混乱;家庭冲突增加;焦虑、兴趣减退等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当手机成为观点或价值观的唯一来源,孩子参与现实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会被极大限制。
与家长和孩子聊起手机使用时,家长常叹:“根本管不了。”孩子则反问:“我还能干什么?”这种困境的形成往往早有伏笔,如孩子幼时不爱吃饭、不听话时,家长随手把手机给孩子当作“安抚工具”。家长下班回家后,自己玩手机、打游戏,却唯独要求孩子不能玩。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以下建议:
一、制定手机使用指南
家长将“看手机”作为“听话”的奖励,会让孩子逐渐丧失从其他事物中获取快乐的能力,形成“没有手机什么都干不了”的错误认知。应尽可能推迟孩子接触手机的时间,建议以初高中后为宜。同时,对于如何使用手机也应该有严格约定,手机使用“失控”多源于约定失守。这些约定需全家共同商议制定,可包括用途、使用时长、限制或停用时段等。如仅限在客厅使用、吃饭时不许玩手机等。家长应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遵守约定,在行动中带动孩子减少手机依赖。
二、共创现实互动场景
增加与孩子的“互动时刻”,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现实社交”中来。我们很多家长,自己一边玩手机、打游戏,一边要求孩子“放下手机去学习”,这种命令往往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最好的方式是在家里设立“无屏幕”时刻,亲子一起参加活动,比如在周末时全家一起出门骑车、跑步,或者进行做手工、拼乐高之类的游戏,或是一起参观博物馆、一起做家务等。实际上,我们通过社交媒体看到的“别人的精彩生活”,都可以转变为“自己的幸福瞬间”。手机会产生替代错觉,并减少人们从事这些实际活动的动机和乐趣。
三、强化心理调节能力
当前有多种手段可有效促进心理健康,如正念、放松训练、体感训练等。可以引导孩子识别并记录自身的情绪、感受与想法,尝试以“第三视角”觉察自我,通过阅读心理书籍来实现自我悦纳。当然,这些心理训练仍然不推荐使用手机,我们可以在当地参加医疗机构组织的“认知团体训练”“DBT团体训练”“儿童青少年情绪识别训练”或“家庭团体训练”等。
最后需强调,对手机使用的重视越早越好,即便问题已经出现,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作者: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任金涛)
来源: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
监制 | 刘涛
责编 | 刘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