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一就开始“卷”实习,有用吗?
近日,有媒体关注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大二、大一甚至高三暑假就开始刷简历、挤实习,试图在起跑线上抢得先机。据一份调查显示,2022年在“985”和“211”大学应届生中,大一或大二就开始实习的学生占比达到41.1%,普通高校学生的这项比例更高,有59.9%。而在2019年,名校毕业生中会在低年级就进行实习的比例还是21%。

对过早实习的问题,讨论焦点往往集中于它与学业的冲突。这固然重要,毕竟对大学生而言,打下扎实的学理基础是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但如果我们的视野仅止于此,便可能忽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这场看似积极的集体抢跑,是否在无形中忽视了我们对“成功”与“成长”的定义?
抢跑实习,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时间”的竞赛。它源于一种普遍的焦虑——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一步慢仿佛就意味着步步慢。于是,大学生们刷简历、挤实习,试图在职场的起跑线上抢得先机。这份焦虑真实存在,也情有可原。但我们需要思索的是,这份竞争所导向的终点,是否真是我们所期待的人生图景?
大学时光,本是一段对自我进行深度探索的、用于沉思的时光。这一段宝贵时光,允许学生沉浸在专业知识甚至是看似无用的知识中,与伟大的思想对话,在社团活动中体会组织与激情,甚至在没有安排课程的午后,于湖畔或林荫大道上萌生改变世界的奇思妙想。这些经历无法被量化进简历,却深刻地塑造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底蕴与精神气质。思想成熟和人格完整,就在这种不急于求成的沉淀与发酵中产生。

但过早地实习,会把很多活动都工具化甚至功利化。如果时间被一个个实习的机会所切割、填满,深度学习和创造性思考所必需的“留白”便消失了。当我们急匆匆地摘取所有低垂的果实时,或许就失去了培育一棵能结出独一无二果实的大树的宝贵机会。
把问题完全归咎于学生个体的选择是不公平的。企业追求“即插即用”的人才以降低培养成本,一些高校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与市场需求脱节,加之宏观就业市场的压力,共同构成了实习抢跑现象的土壤。而破解方法,必须从这些角度入手,进行一场社会层面的价值重构。

于企业而言,要将目光从履历厚度转向潜力发现,革新招聘方法,在面试中少一些对过去经历的盘问,多一些对行业观察、价值判断的开放式探讨,以辨识候选人的思维深度。这并非降低标准,而是对人才甄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高校而言,要更坚定地捍卫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价值,为学生创造抵御功利主义侵扰的氛围。同时,提供更灵活的学分制与更精准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在学术追求和职业准备之间找到平衡点。

于我们每个个体而言,或许需要的是一点反潮流的勇气和清醒的自我认知,辨别自己的行为是出于内在的、对某一个领域的真诚的兴趣和热爱,还是仅仅被外部的焦虑所驱赶?允许自己有一段“落后”于他人的时光,去阅读、去琢磨、去游历、去失败,这些经历会赋予生命以韧性、视野和智慧。这些或许是一份光鲜的实习永远无法替代的。(作者:张焱)
监制 | 刘涛
责编 | 于小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