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抚顺新闻网>>看点

炎夏,这三类场景需警惕!

来源:辽望·辽宁日报 2025-07-27 06:13:00

每年夏季,尤其是三伏节气,高温天气、高温作业环境与重体力劳动等因素叠加,会显著增加劳动者发生中暑的风险。在沈阳市卫生健康委7月24日召开的“三伏节气健康养生”新闻发布会上,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沈阳市中毒救治中心)综合中毒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天明介绍劳动者发生中暑的高风险作业场景及在工作中如何预防中暑。

 

刘天明

 

刘天明介绍,从职业场景来看,高温的作业环境及夏季露天作业都是中暑的高风险场景,具体包括以下三类:

 

(1)干热型作业环境:冶金行业的炼焦、炼铁、轧钢车间,机械制造行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车间,建材行业的制砖、陶瓷、玻璃、搪瓷炉窑车间,以及火力发电厂、煤气厂的锅炉车间等,这些场所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较低。

 

(2)湿热型作业环境:纺织、印染、造纸工业,以及潮湿的深矿井作业,特点是气温和湿度高、热辐射不大,属于湿热型作业环境。

 

(3)夏季露天作业:如建筑工地施工、筑路、露天搬运、农业劳作、快递配送、环卫清扫等,劳动者长时间暴露工作,都极易受到中暑的威胁。

 

劳动者在工作中如何预防中暑?刘天明从用人单位和个人两方面给出建议。

 

用人单位方面

 

(1)注意改善作业条件:优先采用有利于控制高温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从源头上降低或消除高温危害。在高温工作环境设立休息场所,保持良好通风或配有空调等防暑降温设施。将劳动者与热源进行隔离,室内作业场所可设置隔热装置,室外场所可设置遮阳装置。

 

(2)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及时关注当日气温,根据气温情况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日最高气温比较高时,要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适当缩短劳动者连续工作时间。

 

(3)提供防暑用品:为劳动者提供充足的清凉饮品、含盐饮料以及必需的防暑降温药品,如藿香正气水、仁丹、十滴水等。发放防晒防暑装备,如遮阳帽、防晒衣等。

 

(4)开展教育培训:组织职工进行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普及高温防护、中暑急救等知识,提高劳动者自救互救能力。

 

做好应急救援及演练:制定高温中暑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根据从事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数量及作业条件等情况,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足量的急救药品。

 

个人方面

 

(1)增强防护意识: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少量多次饮水,保持身体水分。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应适当补充含盐或电解质的饮品。作业过程中,一旦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中暑先兆症状,应立即停止作业,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若症状持续不缓解甚至加重,必须及时就医。

 

(2)合理饮食:多吃“解暑食物”,日常可吃绿豆汤(加少量冰糖)、冬瓜海带汤、丝瓜、苦瓜、西瓜、梨等,清热补水;早餐或加餐吃粥类(如荷叶粥、薏米粥),易消化且解暑。少吃“增暑食物”,避免过量吃辛辣、油炸食品(如火锅、炸鸡),减少高糖饮料(如可乐、奶茶),以免加重身体产热和肠胃负担。

 

(3)注意合理休息:避免在高温时段长时间作业,出现中暑先兆时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户外工作。睡觉时避免电风扇或空调直吹。

 

(4)加强个人防护:配备高温防护服、防护眼镜、面罩、手套、鞋盖、护腿等,并准备毛巾、风油精、藿香正气水以及仁丹等防暑降温用品等防护用品。

 

(5)关注气温变化:当过于炎热时,可用湿毛巾擦拭皮肤,让水分蒸发帮助散热。避免大量出汗后直吹空调,应先擦干汗液或者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物后,再进入空调房休息。

 

刘天明表示,高温是一种可防可控的职业性危害因素,需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努力,切实做好预防工作,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劳动者在工作中发生中暑几率,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记者:王敏娜)


监制 | 刘涛

责编 | 刘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