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抚顺新闻网>>看点

毕业季临近,求职中得你,“黑中介”、虚假招聘信息需警惕!

来源:抚顺发布 2025-07-20 19:51:18

当前正值招聘求职旺季,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火热开展,但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借机设置“黑职介”、虚假招聘等陷阱,严重侵害求职者权益。为帮助求职者规避风险,小编提醒广大求职者擦亮双眼,谨防招聘骗局。

 

 

一、警惕“黑中介”,核实资质是关键

 

案例1:伪造国企招聘,200余人上当


2024年3月,北京某非法中介假冒"中建集团"名义发布招聘信息,声称"直签正式工,月薪过万"。求职者需缴纳2万元"安置费"才能入职。经查,该中介伪造央企公章、招聘文件,涉案金额超400万元。目前主犯已被刑事拘留。

 

案例2:"劳务费"陷阱卷走农民工血汗钱


在江苏南京,一家无证职介所以"包进电子厂"为名,向务工人员收取3000-5000元不等的"劳务费"。实际上只是带人到厂区门口转一圈便以"名额已满"推脱。警方调查发现,该团伙半年内诈骗200多名农民工,涉案金额达80余万元。

 

如何识别“黑中介”?

 

查验证照:正规中介需公示《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营业执照》,求职者可登录当地人社局官网查询备案信息。

 

警惕收费:任何以“报名费”“押金”“培训费”等名义收费的行为均属违规,求职者有权拒绝并举报。

 

核实岗位:对中介提供的招聘信息,应通过企业官网、官方招聘平台等渠道二次核实,避免落入虚假岗位陷阱。

 

如遇“黑中介”怎么办?

 

保留聊天记录、合同、转账凭证等证据。

向当地人社部门投诉(拨打12333热线)。

若涉嫌诈骗,立即报警。

 

 

二、虚假招聘花样多,高薪诱饵需警惕

 

案例3:"航空公司地勤"骗局

 

2024年6月,某短视频平台出现"某航空急招地勤,月薪1.5万"的广告。求职者面试时被要求先交5800元"制服押金",收款后对方立即失联。经查,该团伙盗用航空公司标识,在全国诈骗300余人。

 

防范方法:

 

查证企业资质:通过航空公司官网或官方客服核实招聘信息。
警惕“先交钱”:正规企业不会在入职前收取押金、制服费等。
使用官方渠道:优先选择企业官网、校招平台或正规招聘网站投递简历。

 

案例4:"付费内推"陷阱

 

某留学机构声称"支付8万元可内推至知名投行",20余名留学生缴费后,仅获得几份网上公开的面试题库。经监管部门查处,该机构根本不具备职业中介资质。

 

防范方法:

 

拒绝付费内推:正规企业内推不收费,警惕“花钱买职位”的骗局。
核实内推人身份:通过LinkedIn等职业社交平台确认推荐人是否真实在职。
优先选择官方招聘:直接通过企业官网或校招渠道申请,避免中介欺诈。

 

 

三、个人信息泄露:这些细节要当心

 

案例5:简历贩卖黑色产业链

 

2023年破获的一起案件中,某招聘平台前员工盗取50万份简历,以每份2-5元的价格贩卖。部分求职者因此遭遇精准诈骗,甚至被冒名办理贷款。

 

防护建议:

 

简历中隐去身份证号、具体住址

使用"水印证件照":在复印件注明"仅供XX公司使用"

定期清理各平台的求职记录

 

 

四、签合同这些条款要盯紧

 

案例6:阴阳合同坑惨毕业生

 

某应届生签约时,公司口头承诺"年薪15万",但合同仅写"基本工资3000元"。离职时才发现,所谓的"高薪"都是无法兑现的绩效奖金。

 

必查条款:

 

薪资结构(基本工资占比≥80%)

试用期时长(合同期1年试用期≤2个月)

违约金条款(普通岗位不得设置)

 

 

五、维权指南:三大渠道详细操作指南


1. 人社部门投诉(最直接有效)


适用情况:遭遇黑中介、虚假招聘、违规收费、劳动合同纠纷等

 

2. 公安机关报案(涉及诈骗/人身安全)


适用情况:

 

被诈骗金额超3000元(刑事立案标准)

遭遇暴力威胁/非法拘禁(如境外招聘陷阱)

个人信息被冒用办理贷款等

 

3. 网络平台举报(快速下架虚假信息)


适用情况:在招聘网站/社交平台发现虚假岗位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已处置1196个违规招聘账号。提醒求职者牢记:凡是要钱的招聘都是骗局,凡是吹得天花乱坠的承诺都要打问号。遇到可疑情况,请立即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举报。

 

来源:人民网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微信公众号 澎湃新闻 抚顺工会 


监制 | 刘涛

责编 | 刘冬

编辑 | 张媛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