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抚顺新闻网>>教育新闻

“考编‘专用校’分数超过985”,带来什么思考?

来源:光明日报 2025-07-17 10:03:00

近期,高考生的志愿选择引发公众关注。据媒体报道,一名高考成绩600多分的浙江考生选择放弃本科,被一所高职院校录取。另有个别学校的报考热度超越了传统名校,比如上海海关学院两个专业组的投档最低分分别是648和657分,超过部分985、211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据公开信息显示,物理类657分在江苏省排名2618名,这个位次相较于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在江苏的录取最低位次2662名更加靠前。


以往,“双一流”名校是考生们填报志愿时着重考虑的目标院校,如今一些考生和家长开始站在了这一传统的另一面——为了兴趣爱好,或者寻求稳定就业,他们放下了对所谓“名校光环”的执念。

 

图片来源:新华社

 

传统名校的吸引力下降了?更本质来看,是考生们在自身需求与目标院校特色之间进行了重新匹配。在一些考生和家长眼中,高校名气在诸多考量因素里不再是权重最大的那一个。


伴随AI技术和各类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的兴起,在信息海量的社会中,人们决策所参考的信息维度日益丰富。高考志愿填报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按照大学排名往下捋的过程,而成为一项复杂的决策。考生和家长们手握的不是一份简单的大学排行榜,随手掌握的可能还有各专业就业率数据、毕业生过去五年收入情况,甚至AI做出的未来十年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预测。人们决策的参考系前所未有地延伸,这让一些看起来“小众”的院校开始逐步进入考生视野,获得了和名校类似的大众关注度。

 

图片来源:新华社


海量信息支撑之余,教育改革也将生涯教育“前置”。目前,多省份正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进一步提升高中生选科与高校专业培养的契合度。一些高校会制定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物理等科目中设定1至3门选考科目,需要考生在高中教育阶段就提前了解自身兴趣特长,并为未来填报学校和专业做好准备。


“新高考”模式让很多高考生从进入高中起就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甚至职业去向,以及大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的角色和意义。进而在志愿填报过程中,从分数思维向行业或产业思维转变也成了一种颇为自然的逻辑贯通。

 

当然,代际关系的转变也为考生们填报志愿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氛围。今年高考期间,一些逸闻时常成为新闻热点,比如将女儿比作“18年的枣树”、将高考比作“有没有枣还是要打一竿子试试”的陪考父亲,比如高考完挑着扁担行李、独自回家的高考女孩。这些带有“松弛感”的新闻折射着公众对高考心态的转变,在重视之余也能放平心态、乐观豁达。这样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反常”志愿时,或许会更多一份理解与支持,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也或许更能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


当报考“不知名”大学不再是一件让人诧异的事情,我们或许能更好地寻找到教育对于自我的意义。(记者:訾晓)


监制 | 刘涛

责编 | 于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