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研学实践持续圈粉的背后
新开通的沈佳高铁沈白段悄然拉近抚顺与远方的时空距离。
10月2日,一列满载热忱与期待的“青春专列”从北京驶向抚顺。400余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的学子在抚顺开启了为期三天的“青春专列 学旅同行”——北京高校学子抚顺红色研学活动。
从老工业基地到研学热土,截至目前,抚顺市已累计接待近300所高校及中小学的学子,参与人数突破20万人次。
为何这座城市能持续圈粉青年学子?他们踏上这片土地,能收获怎样的精神滋养与成长力量?而青春身影的涌入,又会为抚顺注入哪些新活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研学实践现场,探寻“城市与青春双向奔赴”的深层答案。
底蕴厚重的“实景课堂”
抚顺,不仅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更珍藏着星罗棋布的红色遗迹、厚重的工业记忆与深邃的历史文脉。北京高校的青年学子,循着这份独特的研学资源而来,在沉浸式体验中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同行。
10月2日下午,刚到抚顺的学子稍作休整,便立刻走进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开启了这场研学之旅。

青年学子走进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聆听雷锋故事,汲取奋进力量。 特约记者 门莹 摄
作为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抚顺的红色课堂鲜活而深刻。雷锋纪念碑前,辽宁雷锋干部学院外联部主任王曼带来一堂生动的现场教学课,让学子对雷锋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知。
踏入展厅,402幅照片、360件实物静静陈列。泛黄的日记、磨旧的工具、定格的瞬间,把抽象的精神化作可触的细节。透过一件件文物,学子们读懂了“做好一件件平凡小事,也能成就伟大”。首都师范大学学生王亚萱说:“这就像音乐里的‘和声’,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才能奏出最动人的生命乐章。”
坐在“雷锋作报告”场景复原剧场,聆听雷锋原声报告,清华大学学生王胜博瞬间产生代入感,提笔写下“做新时代‘拧得紧、靠得住’的螺丝钉”的誓言。
抚顺的红色记忆远不止于此,遍布全城的红色遗迹勾勒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清晨的三块石抗联遗址,晨雾未散,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的学子已踏上抗联战士当年的行军路。湿滑陡峭的林间小径、密林中柴草覆盖的地窨子,让“艰苦卓绝”从课本上的文字变成可触可感的真实场景。听着杨靖宇将军冰天雪地以棉絮果腹、孤身抗敌的壮举,他们屏息凝神,眼中满是崇敬。
从三块石抗联遗址到平顶山惨案纪念馆,再到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历史的厚重感层层叠加,撞击着每一位学子的心灵,红色种子在心中悄然萌芽。
除了深厚的红色底蕴,抚顺的工业记忆更是研学路上的独特风景。这里曾是“煤都”,抚顺煤矿博物馆内退役的巨型采矿设备如“钢铁巨人”般矗立,齿轮与履带间仿佛仍回荡着昔日支援国家建设的轰鸣。

青年学子在抚顺煤矿博物馆参观。 单小书 摄
登上观景台,西露天矿的宏阔景象尽收眼底——曾经的采矿区如今绿意渐浓,生态修复的画卷徐徐展开。
在抚顺南站“城市会客厅”,老物件与老照片静静陈列,像是一把打开“抚顺密码”的钥匙,让学子们得以细细品味这座城市的过往。“愿抚顺越来越好”“为祖国繁荣喝彩”,他们在留言本上写下真挚的祝福。
在这场聚焦转型发展的奋进课堂上,学子们被抚顺在城市转型中展现的智慧与坚韧深深打动——这份“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也成了研学之旅中最珍贵的“精神礼物”。
历史文脉的浸润,为这场研学之旅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萨尔浒风景区内,秋阳洒满秋水长天楼,学子们登顶远眺,大伙房水库碧波万顷,山水之美令人心旷神怡;清永陵的青砖黛瓦间,满族历史传承的脉络清晰可见;赫图阿拉城的古城墙下,满族文化在讲解员的讲述中变得鲜活。“脚踩实地的研学,才懂文化的重量!”中国音乐学院的张艺馨感慨道:“艺术管理不仅是静态保护文化遗产,更要以敬畏与共情让其‘活起来’,走进当下生活。”
从红色精神的淬炼到工业转型的启迪,从历史到文化根脉的探寻,抚顺以丰富的研学资源为学子们搭建起生动的研学实践“实景课堂”。
研学之行满程收获
从踏入抚顺的那一刻起,这趟研学之旅便让鲜活的青春遇上厚重的历史,让滚烫的心灵触碰深沉的精神,成为一场深度交融、同频共振的旅程。
抚顺以独特的魅力,为学子们打开了一扇触摸真实、汲取力量的窗口。而学子们的真切分享,更让这段旅程的收获有了滚烫的温度,也让抚顺的精神内核与时代风采,真正扎根于年轻一代的心中,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滋养。
清华大学本科新生许菁桐带着南方城市的温柔内敛初到东北,便被抚顺的豪爽热情打动。在西露天矿与抚顺煤矿博物馆里,触摸着灰褐色的油母岩石,听着“产煤照亮半个中国”的过往,手掌间满是历史的厚重。她读懂了“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担当,“我会把这份厚重与热情交织的奉献精神带回清华园,书写青春的挺膺担当”。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吴迪刚下“青春专列”,便感受到抚顺的温度:雷锋小学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迎接队伍中鲜花传递的热情,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疲惫。而《雷锋日记》里“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字句,让他深刻明白这份城市温度源于无数普通人的坚守与付出。他感慨道,高铁带他们抵达地理意义上的抚顺,而雷锋精神的感召与市民的热忱,才让大家抵达内心深处的共鸣。这份温暖而坚定的力量,终将被带回未名湖畔,激励着自己在学业与责任中践行初心。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陈子墨直言此次研学颠覆了自己对抚顺的认知:“以前只知道它是辽宁的一座城市,来了才发现整座城都带着雷锋的印记,连空气里都有朴实热忱的味道。”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他对“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有了全新感悟:“想象着当年雷锋在抚顺默默做好事,突然觉得自己和这座‘雷锋城’和雷锋精神有了真实链接,不再是书本上遥远的故事。抚顺让我懂得‘伟大诞生于平凡的坚持’,回去后要做温暖别人的‘小太阳’。”
中国音乐学院的张子浩习惯用耳朵感受世界,而抚顺却教会他用灵魂触摸英雄,“这里没有浮华乐章,却有直击人心的精神律动”。他在这座“雷锋城”里读懂,最恢宏的旋律往往藏在平凡与伟大的碰撞中。他说:“英雄的伟力,不只是烽火岁月的视死如归,更是和平年代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坚守。”
北京师范大学的袁敏慧第一次踏上东北土地,便被雷锋纪念馆里的细节打动:“泛黄的日记、补了又补的衣物、载着温暖故事的旧卡车,让‘螺丝钉精神’从课本上的文字变成鲜活画面。”这也让她想到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正是要从雷锋的坚守与热忱里汲取力量。”在清永陵与赫图阿拉城,她抚摸着青灰色城墙与斑驳砖瓦,在满族风情的院落中读懂“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她说:“短短两天,从雷锋精神的温暖传承到千年历史的厚重积淀,抚顺给予我的向上、向善力量,会伴我在学业中踏实奋进、在生活中传递温暖,续写青春担当。”
这些高校学子的心声,是抚顺研学最珍贵的成果。3天研学时间虽短,却让10所高校学子与抚顺结下深厚情谊。

“青春专列 相约雷锋城”北京高校学子研学成果展演在抚顺雷锋大剧院举行。特约记者 门莹 摄
青春燃动城市活力
学子带着朝气而来,为抚顺注入青春活力、文化传播热度与合作机遇;城市以温暖相拥,让青春的联结落地生根。这不是单向的来访,而是双向的奔赴。
10月3日晚,“青春专列 相约雷锋城”北京高校学子研学成果展演,将这份双向奔赴推向高潮。展演中,北京交通大学学子表演情景诗朗诵《青春的抚顺,青春的路》,中国音乐学院学子带来器乐演奏《九州同》……轮番登场的节目像一个个窗口,展示了北京与抚顺两地青年学子的昂扬风采。展演里的访谈、互动环节是学子与城市对话的真实记录,让研学实践的收获看得见、听得见。演出在全场齐唱《我爱你中国》激昂的旋律中缓缓落幕。
而青春的活力,从不止于舞台。新华桥下,一场千人大合唱点燃城市夜晚。中国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学子加入其中,青春之声与群众热情交织,展现出新时代青年与城市的同心共鸣。他们不再是“远方来客”,而是城市文化生活的参与者,他们的歌声与市民的笑容相映,让抚顺街头多了份鲜活的朝气。
当列车载着学子返程,这份活力并未随铁轨延伸而消散。朋友圈里,雷锋纪念馆的感动瞬间被定格分享;短视频平台上,赫图阿拉城的满族风情成了新看点。这些带着温度的内容,编织成“线下体验+线上扩散”的立体传播矩阵,让“雷锋城”的红色底蕴、“工业重镇”的时代印记被更多人知晓,城市知名度悄然提升。
流量之外,更坚实的是合作成果的落地。在“青春专列 学旅同行”——北京高校学子抚顺红色研学活动启动仪式上,共青团抚顺市委、抚顺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分别发布研学活动主题及线路、研学服务包、到抚顺旅游优惠政策,并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北京高校签署共建研学实践基地的意向协议,与在京旅行社代表签署共同推出研学产品的合作协议,让更多高校学子在活动中坚定信念、汲取力量、收获成长。
这场双向奔赴的深处,是青春与城市的同频共振。抚顺因这群年轻人更显朝气,而这群年轻人也带着抚顺的红色记忆、工业精神与城市温度回到校园、走向社会,让红色薪火照亮更远的前行之路。(记者:崔振波)
监制 | 刘涛
责编 | 于小一
